讀書
楊絳先生曾說:“用生活所感去讀書,用讀書所得去生活。”讀書與生活相互滋養,知行合一。在當下這個用短視頻和碎片化信息充斥的時代,讀書的人越來越少了。即使讀書,在挑選書籍時,大家也越來越瞄準實用性。好像不是那種讀完之后立竿見影讓自己有所改變的書,就失去了閱讀的價值。
那種沉下心來能夠閱讀一本書,就變得無比奢侈。但長時間不讀書,內心會感到迷茫而空虛。三毛曾說:“讀書多了,容顏自然改變。許多時候,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云,不復記憶,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,在氣質里、在談吐里、在胸襟的無涯。
董宇輝曾說:“讀書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為了在關鍵時刻保持尊嚴。”20多年前,甘肅農村還很貧困,自然環境惡劣,看不到生活的希望。唯一能改變命運的就是讀書,考上大學走出去,所以我們這一代人拼命的讀書,只為改命。當時流行一句話:“學生苦學,老師苦教,家長苦供。”每次在報道里看到燃燈校長張桂梅,我除了無比的敬佩之情,這讓我想起那無數像張校長一樣無私奉獻的恩師們,他們只為托舉,不求回報。
讀書不是為了炫耀,而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,更加有尊嚴的活著。在讀書中,從容面對生活的不公。很喜歡村上春樹的一句話:“我們領教了世界是何等兇頑,同時又得知世界也可以變得溫存和美好。”
我很喜歡讀楊絳先生的作品。她的書就如她的人一樣,從容而淡定,又不失幽默。她始終以書為伴,書籍給予楊絳先生信仰的支撐,讓她從容面對歲月的重重刁難,從中獲得自足和救贖。
讀書潛移默化地重塑人的精神面貌。在下放干校期間,雖然條件艱苦,但她依然保持平易近人的態度。傾其所有幫助農民度過困難。她用閱讀的方式打發著困苦的生活,她隨身帶著抄寫的詩歌,有空就拿出來默默誦讀。女兒和丈夫先后離她而去。面對命運的重擊,她用閱讀化解傷痛。她用回憶的方式寫出了《我們仨》,以此紀念一家人的美好。即使年邁的她精力有限,但她依然用閱讀、寫作治愈受傷的心靈。
有人說,閱讀就是一個人的精神史。讀書的意義就是有能力對抗人生的低谷。毛姆說:“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。”讀書的目的不是記住,讀過了記不住沒關系。因為讀書就和你吃飯喝水一樣,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。那比如說水的作用是什么呢?是滋養我們的身體,每一滴水都是有價值的。
讀書的作用是什么?是滋養我們的心靈。你每讀的一本書,其實都匯聚成你的審美觀,你的道德觀、你的價值觀,這才是對一個人至關重要的東西。